黃渤的一出好戲,算不算國產良心?
黃渤的導演處女作《一出好戲》剛上映,院長一大早就去捧場了。
走出電影院,習慣性的想看一下評分,和網友討論討論劇情,結果傻眼。
評論區不是打一星的就是打五星的,堪稱大型分裂現場。
五星的短評畫風:雖然我還沒有去看,但有黃渤就是值五星!
一星的短評畫風:張藝興辣雞,流量演什麽戲。
類似的評價都帶著極強的個人情感。究竟電影好不好看?值不值得看?
院長就從自身感受出發,盡量客觀公正的聊聊《一出好戲》。

院長之前吐槽過,現在的導演門檻比導遊還低(抱歉,沒有說導遊不好的意思)。
人人都想玩跨界,加上一個黃渤也不算多。
原以為黃渤會撿最擅長的喜劇片,打安全牌。
加上他本身的國民好感度和暑期檔的空子,來個“西虹省首富”肯定能把“西虹市首富”幹趴下。
偏不。
黃渤要跳出自己的舒適區,《一出好戲》要整個大招。

於是就有了這樣的故事:
屁民馬進剛發現自己中了彩票,結果一個意外讓他和公司全員流落荒島。
信號隔斷、求救無門、物資短缺、彈盡糧絕...
與世隔絕的環境對原有的社會製度和窮富階級產生了巨大的衝擊,荒島變成了人性的修羅場。
讓人類從現代文明變回弱肉強食的原始社會,有時候隻差一口糧食的距離。

《一出好戲》的故事內核,就在於“人性試煉”。
這種類型的電影其實並不少。
在物資有限空間狹小的環境下求生,地點可以是荒島,也可以是密室,墓穴。
觸發的因素可以是海嘯,也可以是賞金遊戲,複仇計劃。
最大的看點,還是在於機關的設置,人性在各種極端情況下的搖擺,背叛,欺騙,信任...

在這點上,《一出好戲》的設定還是有出彩之處的。(前方輕微劇透,給你三秒鍾撤離)
第一,分陣營。
把一群被互聯網馴化的都市人放到原始社會,生存成為唯一目的。人變得和動物無異。
動物世界裏誰最能捕獵誰就是萬獸之王,誰能讓族群活著誰就能讓大家臣服。誰最威風誰就享有最美雌性的交配權。
於是飼養員訓猴出身的王寶強,能爬樹摘果,能下河捕魚,於是小王變大王。很諷刺了。

第二,生存史就是人類進化史。
在王寶強的帶領下,大家勉強能填飽肚子,但是也被訓得像猴子。
於是於和偉飾演的老板,作為資本家的代表,開始活躍了。
用“愛,平等,自尊”忽悠走了一部分人,在意外找到一處充滿物資的廢船之後,製定了新的遊戲規則。
用撲克牌製定貨幣交換,用工資勞動報酬換物資糧食,玩轉起一套資本主義的剝削體係。
資本家果然是資本家,流落荒島也不忘周扒皮本色。

第三,未來屬於開拓者。
不甘心混在“弱肉強食”和“資本剝削”兩方陣營裏的黃渤和張藝興,利用主角光環和BUG,造成了小型發電機。
和前者不一樣,因為彩票夢的加持,他們擁有更強烈的回到原來世界的迫切心。
有電就意味著科技生活慢慢重回荒島,意味著有希望走出困境。
所有陣營重新洗牌,手握未來希望的黃渤成為了大家新的精神領袖。

劇情明顯的三段式之後,結尾又來了不小的反轉。
被權力和威望敬重甚至愛情包圍的人,在麵對回到現實世界的機會時,是欣喜還是不舍得放棄?
當欲望大門打開之後,看似完美的世外烏托邦能否承載現實利益?

電影還有一些細節的設定頗有意思。
比如時不時出鏡的變色龍,和在荒島上變化無常的人呼應。(這個意象不知道是不是致敬《蠅王》)
比如廢棄的豪華大船,船身顛倒。在王寶強被人當做瘋子時,鏡頭視角同樣“黑白顛倒”。
比如在黃渤領導下的烏托邦小島,全員換上的新衣服,如同病號服。

嚴苛有時候是一種欣賞和讚美,院長還是要挑一挑毛病。
電影的攤子鋪的很大,黃渤的野心也不小。
不管是雷同還是借鑒或是致敬,《一出好戲》和1963年版和1990年版的《蠅王》在故事框架上大同小異。
同屬於“高級喜劇”,不惡搞,重諷刺,寓言化。但是《一出好戲》並不是完美的“一出好戲”。
人物塑造方麵有些弱,完全是按照功能進行分配,也都能找到類似的雛形。

(1990年《蠅王》)
時間和節奏的把握上有點問題,兩個多小時的時長,中間的歌舞和不必要的笑點鋪墊,消耗了觀眾的一部分耐心。
如果整體劇情如果能往更黑暗的方向上走,就更好了。
回答標題裏的提問,《一出好戲》算不算國產良心?
有嚐試,有進步,有創新。
但是院長還是想再嚴格一點,留著這個稱號,等待未來更有分量的國產片出現。
